众所周知,年的概念越是在盆地就越兴盛,可以说,中国北方的盆地文化恰恰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最主流的特色。除有和黄河流域九省市共性的东西,比如包饺子、炖羊肉、走亲友等,晋东南地区的春节还有着一些比较特殊的民俗。
赵瑜回忆说:“我童年生长的晋东南,那里有天下最好的无烟煤。一到春节,大街上到处都是用这种无烟煤铸造成的牛啊羊啊等动物形象,一盆一盆地燃烧着。”可以想象,在瑞雪纷飞的时候,沿街的火盆燃起一人之高的火苗,那场景是多么令人震撼!这就是典型的“闹红火”。
广场中间,一口大锅早已支起,里面装着铁,下面“呼啦呼啦”拉着风箱,等到锅里的铁化成红红的铁水时,表演便开始了。只见打铁人用勺子把铁水舀出来,奋力洒向天空,刹那间铁水变成了璀璨的火树银花。寒冬腊月中,打铁人光着上身,因为运动而渗出的汗水使他那古铜色的皮肤黝黑发亮,而铁水洒向天空后,火花又纷纷落下,那壮观的场面是如何激动!打铁人精湛的技艺,给人带来一种雄武有力、奋发向上的气势,彰显着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伟大。
另外,晋东南还有一种“面塑”艺术品,老百姓叫“馍”。一到腊月天,家家都争先恐后去排队磨麦芽面。这种面是在夏天麦子收割时,专门留出一部分,微微发芽后便赶紧晒干收起。这样的麦芽面在腊月磨出,然后再蒸出的馍不容易坏。民间做这个是有高手的,可做出羊、牛、公鸡、、寿星等形状,寄托着五谷丰登、多子多孙、平安吉祥、步步高升等美好愿意。这也是春节间走亲访友的上好礼品。
姜汤童年生长在重庆的乡村。一说起儿时的过年,他便滔滔不绝:“一进入腊月,我们那儿家家户户开始杀猪,接着各家的屋檐下便挂起了一串串红色的香肠、腊肉、柏树鸭。到了腊月二十七,我们就开始做汤元,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在一起,分工合作”
“铁水炸火龙”是姜汤记忆中元宵夜晚的大戏。象征着高贵、尊荣、幸运的瑞龙,在春节至尾声时已幻化成象征、霉运的孽龙。炸掉孽龙,以图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分为两队,整个过程就是用铁水炸掉对方的金龙。那里的铁水得借助于有形状的木板,表演者左手拿勺子从炉中舀出铁水,右手拿木板迅速抛向对方的天空,瞬间火花四射,天女散花般落在对方舞动的金龙身上,使纸做的金龙燃烧起来。而这两条金龙也不甘,在火花中上下翻腾,左冲右突。整个过程中,又是鞭炮,又是锣鼓,而身上抹着油的表演者,则穿行在滚烫的铁花中,那场面一浪高过一浪。经过近两小时的拼搏,两条金龙最终被炸死。
“春节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节日,人们对来年寄予很大期望。这种期待感,现代城市已经减弱了。炸金龙这样的节目也早消失了。”长大以后的姜汤每年春节都会寻个温暖的地儿旅游一番,陪伴他的则是童年那永远的年味记忆。
大年三十是最忙的日子,贴对联、做年夜饭、包粽子。“我们那个地方的年夜饭是有讲究的,吃之前,得把肉啊鸡啊鱼啊年糕等等放在门口,点上红蜡烛,先供给。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包粽子,这也是大年三十最重要的一件事。粽子在我们那儿意味着全家都能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身体结结实实。”
初一早上得早起,穿上新衣、新帽、新鞋,这叫辞旧迎新。这天的习俗是什么都不用干,属于犒劳自己的一天。初二开始走亲戚,先去娘家,然后再去爷爷奶奶家,再然后亲戚家,一直到初七初八。元宵节那天是最热闹的,白天人们聚集在大街上猜灯谜。到了晚上,由民间老艺人表演的舞龙会就开始了,特别热闹。
叶贝文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年在年前请来越剧团助兴,有绍兴越剧团、小百花越剧团,一般都唱个三天三夜。“看到人家长袖挥舞的,我也梦想自己有这么一天。”长大之后的叶贝文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她在2009年推出的单曲《走天涯》曾创无线销量奇迹,刚刚推出的新曲《情人鹤顶红》也颇受欢迎。虽然在忙于打拼事业,但每逢春节,她总是推掉一切演出机会,回家和父母团聚。
年夜饭里一般会有肉、鱼、鸡,鱼和肉得剁成大块的。最有讲究的是鸡,这只鸡被杀之前就被分配掉了:鸡胸是给老人吃的;鸡爪一般留给壮“劳力”,意味着好“抓钱”;鸡翅给少年吃,希望他能长大后飞出小山村;鸡腿是给最得宠最娇贵的孩子;而一般会扔掉的鸡则是整只鸡中份量最重的,只有辈份最高最权威的人才有资格吃。
吃了鸡翅的曾松亭终于从小山村飞了出来,成了袁隆平院士的得意门生。“后来我把我妈接到过年,炖鸡时特地把鸡留给她吃。她啊!可我妈妈因为身体不好,没吃上几年的鸡,就离开了”
“初一一大早,我们得早起。往往饺子刚吃完,父亲就催促我们赶紧去奶奶家。这时,父亲的几个兄弟及媳妇还有一大群孩子也都已聚集在爷爷奶奶家了,只听大伯一声招呼都过来,给爷爷奶奶拜年啦,于是,一大家人齐刷刷地跪倒在老人面前,认认真真地磕上一个头。之后,我们一家又去给父亲的伯父伯母、叔叔婶子等其他长辈拜年。”磕完头之后,还要去拜望各位乡亲。凡是村里的长辈,都要一一去拜年。
而老人们的家里,早已在院子里铺上了席子,免得来拜年的晚辈弄脏了裤子。“我的爷爷奶奶在村里算是辈份比较高的,村里年轻人到了院子里扑通地跪满一地,那情景真是壮观呢。”贡晓丽回忆说。
也有规律,大都遵循由近到远,先是口的长辈,再是远处的。的标准是先给老爷子磕一个,再给老太太磕一个。年轻人说着吉祥话顺势身体向下,老人赶紧拉住,连说“不用磕了,来了就好”,有点尊老爱幼的意思在里头。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