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永州风俗 > 正文

王甲本列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后人从武汉等地昨赴湖南祭忠魂(组图永州风俗

类别:永州风俗 日期:2014-9-8 11:56:42 人气: 来源: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王甲本将军与副官吴镇科的后人表情肃穆,眼眶通红,一同前来的九旬抗战老兵及黄埔和志愿者们共100余人激昂合唱《义勇军进行曲》。昨天上午10点18分,在湖南省东安县井头圩镇芭蕉村张家冲后山坡的王甲本与吴镇科合葬墓地前,大家向70年前的抗日烈士祭拜追思。

  “爷爷和武汉很有缘”

  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及团体名录,国民军陆军第79军军长王甲本赫然在目。王甲本生于1901年,戎马一生,参加过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次对日大型战役,屡立战功。

  1944年9月7日,在湖南东安一次紧急转移中,王甲本大批日军,终因敌众我寡,将军与日军拼刺刀肉搏。王甲本成为我国抗日战争中唯一一位和敌人拼刺刀的军长,等八军将领为他写挽联寄托哀思。王甲本于1985年被民政部批准为“烈士”。

  “爷爷和武汉很有缘。”王甲本三儿子的女儿王芳说,爷爷是从武汉奔赴淞沪抗日战场的,他在湖北钟祥驻军时,与奶奶相爱结合,奶奶现安葬在扁担山公墓。

  王甲本4个儿子有3个从军,老二还参加了抗美援朝,获得三等功军功章。昨天,在云南的老大、在武汉的老三和在的老四的子女们都来“看”爷爷。

  2009年3月,王芳和妈妈曾找到本报,表达把爷爷的墓迁回武汉与奶奶合葬的想法。本报随即派记者随访他们赴湘祭扫,由于当地决定将军墓,迁葬一事未能实现。

  增援部队看到惨烈一幕

  昨天上午9点半,当祭拜车队到达芭蕉村,乡亲们鸣放鞭炮夹道欢迎。村口立了块王甲本将军墓的指牌,走了3公里才到达王甲本和吴镇科的合葬墓地。和5年前记者陪王芳和她母亲来祭扫时大不一样,后山坡边立了一块“永州市级文物单位”的石碑,以前的大土包,长满杂草的合葬墓,现在被砌了一圈水泥矮墙,还立了一块主碑、两块事迹碑。

  王芳说,2009年本报率先报道王甲本后人扫墓消息后,引起湖南志愿者的关注,他们热心呼吁和捐款,才使将军墓有了现在的样子,只不过她母亲看不见了,今年7月刚刚去世。

  在王芳旁边有一位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大眼的男子,和王甲本的资料照片非常像,“这是我堂哥,从赶来。”王芳说,对爷爷的事迹更了解,他收集了不少有关爷爷的书籍和资料。

  介绍,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第三天,爷爷从武汉开赴抗日战场,是全国第一支赶赴上海的援军。尽管当时的爸爸在武汉降生还未满周岁,但爷爷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征。

  1944年9月7日拂晓,爷爷率排转移,上千名日本兵着便装偷袭而来。王甲本受伤,随身副官吴镇科将自己的解下来,绑住王甲本的伤腿,同时背着1.8米高的王军长边打边撤。

  “你把我放下来,我要和鬼子拼到底!”

  “不,军长,要死我们一起死!”

  增援部队赶来时看到惨烈一幕:王军长斜倚着山亭栏杆,面部、头部、颈部以及腹部被刺了数刀,眼睛半睁着,两只手掌被刺刀绞得血肉模糊。而在不远处山坡上是吴镇科的遗体,身上也中了几弹,脸上、手上同样有刺刀留下的痕迹。因为敌军还在山下,几名79军士兵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匆匆将王甲本和吴镇科葬在一起。

  “王将军治军很严。”曾在79军军部短暂从军的91岁的袁寿春告诉记者,士兵百姓轻则打军棍,重则。祭拜现场,他和另一位抗战老兵、92岁的陈忠民高唱了一首抗战歌曲,久久不能平静。

  “生没见到爸爸面”

  将军和副官战死后葬在一起,在异乡相守七十载,“这个亲兄弟都难比啊。”祭拜者中有人发出这种感慨。

  更难得的是,在两位抗日烈士整整70周年之日,后人首次在坟前相聚了。副官吴镇科的孙子吴仕敏说,爷爷是1936年黄埔军校云南分校第15期学生,1937年入伍,离开家时21岁,时28岁。此后,奶奶带着爸爸孤儿寡母直到去世。

  “我七八岁的时候,问奶奶,爷爷去哪了?奶奶说爷爷打日本鬼子死了。问死哪了,奶奶说很远的地方。”吴仕敏还记得,有一次,奶奶跟他说:“我看到你爷爷了,他骑着高头大马戴着红花。”“哦,我又梦到你爷爷了。”吴仕敏说,这分明是爷爷离家入伍时的情景。

  后来,在吴仕敏家乡、云南玉溪新平县烈士陵园有爷爷的衣冠冢,吴仕敏的爸爸也打听到爷爷在湖南,但具体地方不清楚。

  “我爸爸常说,‘生没见到爸爸面,死要找到爸爸坟。吴仕敏说,爷爷入伍离家后25天,他爸爸才出生。去年,他家终于和王芳联系上,这才知道爷爷的下落。去年清明节,吴仕敏带着老父亲来到东安,辗转找到爷爷和王将军合葬的坟墓。

  在昨天的祭拜仪式上,吴仕敏深情地说,湖南东安的老百姓对爷爷和王将军已经深有感情,早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他们后人也希望英烈的灵魂永远在这里,护佑三湘大地。

  一家三代接力守将军墓

  吴仕敏特意把老家的一坛泥土带来了,本来想在祭拜仪式上洒在爷爷的坟墓上,但根据当地习俗,须在清明节时再洒土。吴仕敏地将这坛故土托付给第三代守墓人刘孟江。

  今年44岁的刘孟江种着二三十亩田,做农活时经过后山,会去将军坟看看,刮风下雨后去填土排水。每年的春节、清明、七月半,刘家人都会来祭奠。2008年,他父亲过世,守墓的担子传给了他。

  刘孟江说,1944年9月7日上午,他的父亲跟着爷爷在家搓玉米,这时,几个士兵抬了将军和副官的遗体放在这里。

  村民们含泪帮助战士挖坑,当士兵们准备把两具遗体用军衣裹好入坑时,村民们拦住了。刘家把给老人准备的一口棺材拿出来给了王将军,地主廖明宣也跑回家,将老父亲备用的棺材抬来,给了副官吴镇科,然后将二人合葬在一个墓穴里。此后70年,刘家一代接一代给将军守墓。

  昨天,刘孟江非常朴实地说,王将军和吴副官为国捐躯,我们有义务守好他们的墓,因为他家离王甲本烈士墓只有两三百米,照看方便。

  “王将军也是我们大家的”

  昨天的祭拜仪式,场面庄重,安排紧凑,而这个活动全部是由民间志愿者自行组织。

  活动牵头人段星光,是湖南娄底人,他靠帮人做庆典演出为生,同时也是湖南红网公益版块的版主。他告诉记者,他2010年看到网上转载武汉晚报有关王甲本的报道,才知道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拼刺刀将军”。他费尽周折,才找到王甲本及吴镇科的合墓。“我到现场很吃惊,我们老家老人走了还有一块墓碑,可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军,就只有一个无碑的孤坟!”

  段星光在湖南各大网站论坛发帖呼吁,热心人士纷纷加入其中。衡阳的邹肇睿2010年底主动为烈士墓竖立主碑,修建圆形围墙。昨天,他夫人说:“他也是个军人,因此很敬仰英雄。”

  去年“九一八”纪念日,段星光募集到5000多元,组织志愿者为烈士墓立下两块事迹碑及一块指碑。在段星光等志愿者的持续努力下,去年底王甲本将军墓地终于被批准为永州市级文物单位。

  王将军后人频频对志愿者表示感谢,来自四川成都的志愿者陈从贵是开了一天的车赶来的,他说:“王将军不是你一家的,也是我们大家的,他是民族英雄。”

  现场还有一位贵宾,从王甲本家乡云南富源县赶来的潘廷宏先生。他出资60万元,在将军家乡铸造将军铜像。铜像高4.4米,因为将军时44岁。他还为将军建立纪念馆。

  当地回应“不力”质疑

  和志愿者们积极出钱出力相比,当地倒显得“淡定”得多,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去年和今年的拜祭活动,我们希望部门派人出席,我们说明活动经费不由出,但他们态度总是不明确。”现在,刘孟江唯一的儿子是个先天性脑瘫患儿,如果要接起守将军墓这个重担很难。

  有网友直言当地对将军墓不力,9月1日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注明抗日英烈的名单,王将军位列其中,民政部要求做好对抗日遗迹的修缮和工作。

  王甲本的后人也抱怨说,他们家属一直在努力,2009年至2010年期间,联系了各级多个部门,申请将军墓迁葬或修缮,也一直未能如愿。后来还是志愿者帮忙,才使得将军墓有了现在的样子。

  东安县部副部长蒋中秋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们与王家后人一起多次制订王甲本烈士墓的修缮方案,图纸包括墓地及相关附属纪念凭吊建筑,但对方案的部分细节,双方一直未能达成一致,因此修缮工作也没开展起来。现在将军墓被批准为永州市级文物单位,他们会联合县相关部门启动修缮工作,首先需要王家和吴家的后人一起对坟墓的修缮方案统一意见,然后他们将方案提交县申请修缮经费,经费批下来就开始施工。

  文/特派记者 发自湖南东安

  图/特派记者何晓刚 发自湖南东安

  欧阳崧

  刘海锋

  何晓刚

  直扑现场探

延伸内容:
关键词:永州风俗
0
0
0
0
0
0
0
0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合作赞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